奇闻异事栏目视频美女
  1. 趣闻
  2. 正文

胡适次子胡思杜不幸的人生结局,选择大陆到底对不对

1948年,胡适决定携全家离开大陆,但唯独有一人死活也不肯走,他就是胡适的儿子胡思杜。在登上飞机前,胡适无奈地看着胡思杜,对儿子说了一番话,从此父子俩彻底决裂,这辈子再也没有见过面。
1948年,举国几近陷入战火纷飞的动荡局面,在这风云变幻的大时代背景下,一个家庭矛盾逐渐白热化,最终酿成了一场举世罕见的家庭惨剧。
这个家庭的父亲,就是享誉中外的著名思想家、教育家胡适,作为民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,他的人生际遇无疑是刻印在那个动荡年代的最鲜明注脚。
而在这位耄耋之年的他眼中,似乎从未料到一场家庭决裂将如此撕裂他那颗曾被视作慈祥的心。
一切的起因,要从他的小儿子胡思杜说起,作为一家科学世家的后代,胡适自小就被赋予了沉重的期待。
他曾为自己的三个孩子寄予厚望:大儿子胡祖望总是成绩优异,令他骄傲,不幸夭逝的大女儿胡素斐成了他永恒的心伤,而幼小的胡思杜则被他冠以"思杜"这个极富寓意的名字,既包含了对恩师杜威的思念,更盼望着儿子能成为才华横溢的杰出人物。
可惜,胡思杜的成长路上似乎自始至终都笼罩着不祥的阴霾,学业一路低迷、放浪形骸皆是常见的缺点,初露头角时,他已背负上"行为叛逆"的恶名。
而胡适长期在海外任职,分居两地的隔膜无疑加剧了这对父子关系的疏离。
当胡适发现小儿子的种种不良习惯后,他几乎用尽了各种手段想要将其拉回正途。
请自己最得力的学生罗尔纲亲自对胡思杜施以家教,又曾一度将其接到美国,希望在自己的目光照拂下能有所改观。
可无论是学校还是生活,胡思杜总是表现平平,乃至被美国两所大学相继开除。
归国后,胡适还为他在北大图书馆安排了一份馆员的工作,期望借此机会重新奋飞,但胡思杜似乎早已对外界的关注失去了兴趣,整日无所事事,不学无术。
1948年,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败退,国民政府被迫考虑撤离大陆的方案,为了能带一些知名人士一起西去,蒋介石亲自邀请胡适前往台湾。
胡适获知此事后,曾设想全家同行,但当他提出这个想法时,却遭到了小儿子胡思杜的坚决反对。
父子两人因此发生了激烈的争吵,相互之间的不理解与指责在高温中达到了顶点。
在登上开往台湾的飞机前,胡适无奈地对胡思杜说了一番话后,两人彻底决裂。
这对父子之间无论是在肉体还是心理层面,都划下了一个句号。
在新中国的挣扎失意 胡思杜之所以坚持留在北京,出于对新中国新社会的极大向往。可进入新环境后,他并没有如愿以偿地获得融入。
作为胡适的儿子,他一直受到外界的怀疑和排斥,为了证明自己的忠诚,胡思杜不仅将家人留下的全部财产上交,还公开声讨了父亲的言行,试图借此与胡适彻底划清界限,可即便如此,他也难逃被当做"反面教材"的命运。
在1957年的"反右"运动中,胡思杜不幸成为了众矢之的,经历一场残酷的公开批斗后,已是精神彷徨的胡思杜选择了终结自己的生命,当时年仅36岁。
离世前,他给表兄胡思孟留下了一封遗书,遗憾地表达了若当初随父亲一起离开的话,或许就不会有这番际遇。
这对于早已年迈的胡适来说,无异于雪上再加一层霜,当噩耗传回台湾,令胡适悲痛万分,大儿子胡祖望曾多次托人追查胡思杜的下落,但都不理想,最终,他只能在父母坟旁为胡思杜立了一座衣冠冢,无言地哀悼这段家族的惨剧。
家庭教育的重要性,不容等闲视之。父母应该时刻关注子女的成长,以免他们走上歧途。同时,时代环境的变迁也深深影响着个人的命运抉择,往往使人无力回天。
毫无疑问,胡思杜一生的遭遇堪称一段悲剧。这既是一个家庭内部矛盾激化的个案,也折射出整个社会在剧变年代所承受的创伤。对于每一个当事人来说,过往的遗憾都已成为永恒的心结。然而,这段往事同时也警醒着我们,要学会在有生之年好好珍惜眼下拥有。
参考资料:胡适次子胡思杜不幸的人生结局 2013年07月08日08:26 来源:人民网-中国共产党新闻网。
猜你喜欢
商品推荐